宁宗一:我就是个普通的教书匠

2022-10-09

图片


宁宗一先生,1931年生于北京,195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天津红楼梦文化研究会会长、天津古典小说戏曲研究会会长以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自1950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至今,宁先生已经在南开生活了71年。

今年虚岁91的宁宗一先生独自生活在南开大学西南村的家中,鲐背之年的老先生身体硬朗,声音洪亮有力,也依旧每日在三面都是书墙的书房中伏案工作。听闻文学院青年学生希望登门拜访,他热情地迎接了隔了几辈的学生们,希望大家“像朋友一样,不用把我当长辈一样拘束。”

“我就是个教书匠”

大学时期的宁宗一先生思维活跃、谈吐率真、幽默风趣,1954年毕业后留任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从此便开始了他47年的教书生涯。讲台的神奇或许就在于它能让每一个站在它面前的人抛却杂念,平添一种神圣感。无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身遭劫难,还是儿子的不幸夭折,作为教师的宁宗一只要站在讲台上,就能将国事家事的种种磨难都置之脑后。

在宁宗一先生刚开始教书时,导师告诉他:“以后你要注意,你的尾音不行,后面的学生听不清楚!”从此,宁先生便开始练习说话的尾音。谈到这里,宁先生又提到:“还有当时上课穿的中山服,领口要扣好,裤子要压平,皮鞋不管多破也得擦干净了。这是对教学的尊重!”一丝不苟,严于律己,“严谨”二字贯穿了宁先生教学生涯的始终。

图片


(宁宗一先生与采访学生亲切交流)

采访过程中,宁先生还拿出了书桌抽屉中几十年前的教学讲稿,厚厚的一叠本子已经泛黄,内页是先生几十年来满满当当的记录与心血。“当时五十分钟一节课,如果我要讲三千字,那我备课得写出五千字,只有这样才能准备充分。三年困难的时候我吃不饱,站着上课腿就打哆嗦呀,但是依然得好好上课!”尽管每年的教学课程类似,但先生每重新上一次课,都要重新准备一遍讲稿,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宁先生落下了颈椎病,但对于过往的那些人生苦难,先生总是轻描淡写地随口带过。

“人们给了我很多头衔,但是我不在乎那些。我呀,就是个教书匠,一辈子都是!”

宁宗一先生一生以教学为己任,经历了家国危难,如今却依然硬朗乐观。“我的老师李何林先生给了我八个字:无愧于心,无愧于人。”靠着恩师的这句赠言,宁先生得以在苦难中坚持教学的初心与良知——“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人生。”


“我喜欢南开‘如山’的稳重校风”

宁宗一先生的书桌玻璃下压着一张亲自题写的西南联大时期流行的对联:“如云如海如山,自然自由自在。”“如山说的就是我们南开大学,咱们的校风比较稳重,不太张扬,这很好!”宁先生的话语流露出满满的骄傲与欣慰,“如山”的稳重校风正与他本人一样,低调内敛中有着深厚的涵养。

图片


(宁宗一先生将自己题写的

西南联大时期流行的对联赠与采访学生)


“我在南开最喜欢的地方是马蹄湖,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有本能的好感。”正如他所喜爱的荷花一样,宁宗一先生几十年专心研究、不重名号的学术之路,正是对南开大学朴实严谨、崇尚实学的校风的最好阐释。在获得副教授的职位后,宁先生回到北京家中,在全家人都欢欣鼓舞的时刻,他的父亲沉默地吃完饭,对儿子说:“你要记住,把你带大的就是你这些恩师们!”

正如他的父亲所说,宁先生的成长之路离不开南开恩师们的培养。宁先生说:“我的老师会像训儿子一样训我,他说:‘儿子跟学生有什么区别?’我们师生就是父子的关系。”在困难时期,宁先生的导师们尽力带着学生加餐,师母们也与学生亲如一家。“我们和老师、师母都是朋友的关系。师母有时会直接对我说,‘小宁,来帮我带孩子,我去做饭。’”

宁宗一先生也把与恩师的情感传承到了自己与学生身上。“我在南开交了很多学生好朋友,至今还保持联系,不管在国外的国内的,这是我的精神财富。我的唯一的精神财富就是学生喜欢我、接受我。”在宁先生的一本著作中,他的学生为他作了序言《没大没小》,其中如此形容宁宗一:含羞草,万人迷,万事通,八宝粥,老顽童……“这些形容都非常贴切,我很喜欢!”宁先生开心地展示学生们对他的评价。

图片


(宁宗一先生未出版的个人口述史序言摘录)



“感恩,谦卑,反思”

宁宗一先生一直记得自己当年刚开始讲课时的经历。“我们当时做讲师,给学生上课前,要先写出讲稿给导师修改,由导师指出缺点,再试讲。试讲完了以后,正式的课系主任要听三次,导师要听六次。老师发现你刚才哪些地方讲不对,下一节就要立刻改。”在南开园的这些朴实而严谨的岁月始终留于宁宗一的心中,使他始终保持一颗对学术工作精益求精的心,不拘于浮名。

“感恩,谦卑,反思。这是我的人生信念。”在未出版的个人口述史的序言中,宁先生用六个字概括自己。

图片


(宁宗一先生在未出版的个人口述史中的自序)

面对年龄相差半个多世纪的新时代青年,宁先生乐于了解与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多和老师沟通、学习。和老师们以亦师亦友的方式相处,能收获很多。

“不管同学们是学文学的还是艺术的,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感悟积累起来,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这是宁先生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和期望。先生认为,一个人第一是要有洞见,第二是要有思辨能力,第三是要有理论,如此方能构成思想。


图片



(宁宗一先生与采访学生合影)


采访结束,宁先生将学生们送到西南村门口,嘴里仍不停念叨着对学生们的嘱托和关怀。夕阳下,91岁的老人依然昂首大步地走在自己不凡的人生路上。


一颗公能心

满怀报国情


作为新中国建立后

南开教育事业的一名耕耘者

宁先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导着一代代南开中文人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让我们共同祝愿宁先生身体健康

在宁先生的殷殷寄语下

让我们用青春奋斗书写新时代的辉煌



来源:清明史研究

编辑:未央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